跳至主要內容
- 傳說1654年 清順治年間,聖母金身渡海來台
- 傳說1900年 第六房子孫遇大水災,自此分散,剩五房輪流供奉
- 1940年 六房媽避難土庫順天宮
- 1945年8月 日本投降
- 1946年 六房媽過爐慶典恢復舉行
- 1948年 第一位非林姓爐主產生
- 1973年 大東退出斗南股輪值
- 1978年 老大桌會依「祭祀公業管理辦法」登記成立六房天上聖母祭祀管理委員會
- 1982年 增塑老副媽替代「正駕」擔負各方迎請,稱為「六尊」;6月,六房天上聖母祭祠管理委員會於石龜溪的鸞堂扶乩,獲知六房媽本名為「林美雲」
- 1992年 再增塑五尊副駕,以「六房天上聖母」賦予尊號,分別為「房尊」、「天尊」、「上尊」、「聖尊」、「母尊」
- 2006年 大甲媽祖與六房媽於土庫小爐歷史首會
- 2007年1月 六房天上聖母祭祀管理委員會依「人民團體法」登記為「中華民國六房媽會」;同年,謝永輝理事長發起「正名運動」。
- 2008年 中華民國六房媽會設置「文史委員會」
- 2008年6月 首度召開「97年度第一次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會議」,並以林美雲版本填報上「縣定無形文化資產」,『因祭祀主神之典故尚有歧義,建議再深入詳加訪查調查確認』之歷史性而未通過審核
- 2009年 六房媽過爐後正駕在壇,概不請出
- 2009年11月 二度召開「98年度第一次古物、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審議會議」,以林美雲版本填報上「縣定無形文化資產」,因『主神起源尚待釐清,保存團體為中華民國六房媽會,待中華民國六房媽會正式提出有關之文件資料再行研議登錄事宜』之歷史性而未通過審核
- 2010年9月 首次以媽祖林默版本填報上「雲林縣民俗及有關文物提報表」
- 2011年 六房媽與白沙屯媽祖於過港小爐歷史首會
- 2011年 六房天上聖母赴湄洲媽祖廟『進香謁祖』,為近三百年來首例,隨後前往湄州進香三年,至2014年完科,但並未如同其他媽祖廟一般,從湄州祖廟請回神像加入六房媽公有神像行列)
- 2012年12月 「雲林縣101年度第1次古物、傳統藝術、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審議會議」,通過將「雲林六房媽過爐」登錄為縣定無形文化資產;同年舉行〈六房隨香—六房媽宗教民俗與文化論壇〉,其後廢除『醫神、五穀保護神林美雲』版本,改正式將『海神媽祖林默』定義為官方版本
- 2013年1月 雲林縣登錄「雲林六房媽過爐」為縣定無形文化資產
- 2013年 入選內政部宗教百景節慶信仰
- 2013年 六房媽過爐列為「國家指定重要民俗及有關文化」審議項目之一
- 2014年6月 委託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執行雲林縣民俗及有關文物『雲林六房媽過爐』調查研究案
- 2015年6月 土庫股竹腳寮過爐後三日繞境當日擅自將所有陣頭與正駕帶至下湳里國姓公紅壇,經理事會決議處罰一面金牌奉獻給聖母。
- 2016年3月 購置「六房天上聖母文博館」興建用地。
- 2017年7月 首次出現罷免爐主案例
- 2017年8月 文化部第六屆民俗審議會106年第1次會議,通過將其登錄國家重要民俗
- 2017年9月 文化部登錄為中華民國無形文化資產
- 2020年5月 遭遇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首次過爐簡化不遶境,改為移駕土庫股土庫紅壇
- 2021年4月15日 六房媽與白沙屯媽祖於土庫股再次相會
- 2021年5月 再次因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過爐簡化不遶境,改為移駕至五間厝股紅壇
- 2021年10月12日 臺灣雲林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10年度訴字第379號)土庫股爐主顏麗葉等人侵占六房媽光明燈費用893,700元應連帶給付六房媽會。
- 2022年5月 三度因新型冠狀病毒病,COVID-19疫情,過爐簡化不遶境,改為移駕至大北勢股紅壇。
- 2023年1月 執事牌、龍頭仗、衡仗等共8件文物,通過指定為雲林縣「一般古物」。
- 2023年6月3日 受三年COVID-19疫情,六房媽過爐慶典恢復舉行。
- 2024年5月8日 正駕爐、副媽爐、將公爐及宣爐舉行開爐及安爐典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