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日期:

修改日期:

從第一次知道「國家重要民俗」這個詞開始,我就在心裡默默許下一個願望——有一天,我要看完這24項民俗。

去年,我到新港、北港看熱鬧,今年,我踏實的用雙腳走一段大甲媽祖遶境進香。

而這個週末,我用很貼近的方式走進「雲林六房媽過爐」。

用了一些時間看這個信仰的儀式活動,從擲筊選爐主、動土到上樑,我都無法很深刻的理解,為什麼有一群人這麼愛這個信仰,即使我很用心的觀察,即使我問了很多人,我都無法真實體會。

直到這次,我從旁觀者到投入其中的工作者——在遶境的路上、在紅壇的角落裡,用有限的時間,爭取我找答案的機會,我想我找到答案了…

一路上,我沒看到特別喧鬧新奇的陣頭,也沒看到華麗的帳篷點心站,只看到屬於這個信仰圈內自己的陣頭,還有特別吸引我目光的阿嬤們…

路邊有好多阿嬤拿出我小時候也有的小飛俠木頭小書桌,擺上鋁箔包飲料,用他覺得能讓這個飲料冰涼的方式讓飲料持續冰著,我在他們的眼神,看到盼望——盼望走過的人能接過這份冰涼,那真誠的面容,讓我無盡感動,我看到她們愛六房媽的方式,他們想一代代傳下去的溫柔信仰…

回到紅壇,我在不同的供餐志工團體間穿梭,看見駝背的阿嬤在切菜,看見青澀的少年在包紅龜粿,他們說這是每年過爐必定的行程,看到大家吃得開心,他們也就滿足了,我看到一種好樸實的幸福…

傍晚,我走進廚房,開始幫忙打菜、發餐。腦袋裡沒有別的念頭,只想著走路回來的人,一定很想馬上有飯吃,就這樣,一群陌生人,有著同樣的心意,默契十足的完成數千人的晚餐。

一天下來,我想我找到這一群人這麼愛這個信仰的答案了——
儘管祭壇內的祭祀科儀我不甚了解,但我真實感受到這個信仰的溫度,一包剛剛好冰的飲料、一份盡力維持熱度的晚餐、一顆願意奉獻的心。

「六房媽過爐」牽起的,不只是遶境的路線,而是一條通往心深處的情感路,那是一種讓人安心的力量,是一種很深的「在一起」的感覺,一種讓人願意每年都回來的約定。

雖然這一天,忙到無法好好站在六房媽面前說上一句話,但在離開前,我站在紅壇對面,心裡對祂說聲謝謝,謝謝六房媽讓我有機會走進這份信仰,讓我感受這份會在心裡長長久久的溫暖,原來信仰不只是神明的光,更是人與人之間的暖。

撰:林孟穎